流產是孕期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,而「子宮內膜是否健康」愈來愈被視為影響妊娠的重要因素。子宮環境,包括內膜厚度、結構及是否存在炎症或瘜肉等病變,皆可能干擾胚胎着床與早期發育。對於曾遇上不明原因流產、反覆着床失敗或準備進行生育治療的女性,評估子宮內膜健康更是診斷程序的關鍵一環。
Q1:子宮內膜異常是否會增加流產風險?
A1:導致早期流產的原因雖以染色體異常最為常見,但子宮結構問題同樣是重要因素之一,其中便包括 內膜厚度不足、內膜炎症、子宮內膜瘜肉、黏連及子宮肌瘤影響內膜腔形態。這些異常可能阻礙受精卵着床或影響胎盤早期形成,增加早期妊娠中止的機會。子宮腔內病變——如瘜肉或黏連——可干擾內膜功能,影響成功妊娠機率。若女性多次遇到原因不明的早期流產,醫生便會建議檢查子宮結構及內膜狀況,以排除這類可治療的因素。
Q2:婦產科醫生會如何診斷子宮內膜異常?
A2:評估內膜異常常採用以下方法:
- 經陰道超聲波(TVS):常用於觀察子宮內膜厚度及規整度,並檢查是否存在息肉或肌瘤壓迫子宮腔。
- 子宮腔鏡(Hysteroscopy):ACOG 認為此檢查對診斷子宮腔內病變極為準確,可直接查看內膜表面、黏連情況及是否有局部病灶,亦可於同一程序進行治療。
- 子宮輸卵管造影(HSG):多見於不孕症檢查,用以了解子宮腔形態是否正常,是否存在先天性子宮畸形、分隔或黏連。
- 內膜活檢(Endometrial biopsy):在懷疑慢性子宮內膜炎或激素反應異常時使用,以確定是否存在慢性炎症細胞或其他病理改變。
醫生會根據病史、症狀及是否有反覆流產,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,以找出可治療的內膜問題。
Q3:如確認子宮內膜異常,婦產科醫生會如何處理?
A3:治療方式需視乎異常類型:
- 子宮內膜瘜肉或黏連:通常以子宮腔鏡切除或分解黏連,可改善子宮腔形態,提升成功妊娠的可能性。
- 子宮肌瘤壓迫內膜腔:若肌瘤影響子宮腔結構,醫生或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,特別針對不孕或反覆流產者。
- 慢性子宮內膜炎抗生素治療多數有效,治療後可改善內膜受孕環境。
- 內膜厚度不足或激素反應異常:醫生或會建議調整排卵藥物、黃體素補充或其他荷爾蒙治療,以提升內膜對胚胎的支持能力。
針對性地處理內膜異常,可改善日後成功懷孕及胎兒持續發育的機會。
子宮內膜健康是影響妊娠成敗的重要條件之一。雖然流產成因複雜,但不少內膜異常屬可診斷、可治療的範疇。若女性曾出現反覆流產、着床失敗或不明原因的不孕,及早接受婦產科檢查能提高妊娠成功率,並在治療指引中獲得科學化、循證的管理方案。一旦確定子宮內膜異常,透過相應手術、藥物或荷爾蒙治療,往往可有效改善子宮環境,為日後懷孕創造更穩定健康的條件。
#子宮內膜 #流產風險 #婦產科 #生育健康 #內膜異常 #子宮息肉 #子宮黏連 #子宮肌瘤 #慢性子宮內膜炎 #不明原因流產 #反覆流產 #生殖醫學 #懷孕準備 #女性健康 #着床失敗 #內膜厚度 #婦科檢查 #備孕資訊 #醫生專欄

